闪烁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二百四十四章 最后的努力,帝国风云,闪烁,新笔趣阁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显然,居高不下的失业率,导致帝国社会极为动荡。

也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,帝国内部才出现了改革的呼声。

后来,很多人都认为,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抓住了这次机会,在七零年代末开始进行社会与政治改革,就很有可能渡过即将到来的危险期,至少不会在十多年后崩溃,甚至有可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。

问题是,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抓住这次机会。

在改革呼声面前,帝国当局不但没有进行改革,反而以保卫皇权为由,对改革实力进行了残酷镇压。

在一九八零年,有上万名改革派的政治家与社会活动家被迫流亡海外。

根据后来公布的资料,在这场以“捍卫皇权”为的政治迫害行动中,至少有三万多名支持与同情改革的帝国公民遭到清洗,很多在遭到秘密逮捕之后就人间蒸发了,另外一些则被囚禁了数年之久。

问题是,镇压并不能解决帝国存在的根本问题。

进入八零年代,帝国当局又做了一件极为错误的事情。

这就是,为了分化国内矛盾、或者说是把国内矛盾转移到对外矛盾上,帝国当局发动了入侵南斯拉夫的巴尔干战争。

显然,帝国当局希望通过这场战争来引发爱国主义思潮,让民众暂时忘却缺衣少食的艰苦生活。

问题是,这场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帝国当局的统治基础。

这就是,帝国民众必须在“大炮与黄油”之间做出选择。

如果在一百年前,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刚刚赢得了色当会战的胜利,德皇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成为帝国皇帝的时候,这套政策肯定能发挥作用,沉浸在爱国主义思潮中的帝国民众肯定会支持政府发动的对外战争。

问题是,一百年足够改变很多了。

帝国公民看到的并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从对外战争中获得的好处,而是在大陆的另外一端,一个建立还不到七十年的国家,通过现代化建设成为了世界头号强国,而且这个国家的数亿公民都过着富足的生活。更加重要的是,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这个国家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共同战胜了强敌。在战后的三十年间,这个国家的民众收入增加了好几倍,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是另外一番景象。

不可否认,这些见识导致仇华情绪在德意志第二帝国迅速蔓延。

只不过,也同时让越来越多的帝国公民认识到,对外战争带来的不是繁荣,也不会为民众提供更多的面包。

显然,大部分帝国公民都认识到,既然有资源去发动战争,为什么不能用来改善生活?

结果就是,巴尔干战争不但没有能够缓解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内部矛盾,反而因为巨大的战争开支,导致帝国的经济环境严重恶化,并且对几乎所有帝国公民造成了影响,让帝国公民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。

到八零年代末,帝国的平民要想吃上一块真正的白面包都成了奢望。

根据后来公布的资料,在一九**年,德意志第二帝国消耗掉的黄油中,有百分之八十是通过化工合成的。当时,一个帝国普通家庭的收入,只够养活四个人,一名帝国工人的月薪只够在市场上购买六十公斤面粉。

显然,德意志第二帝国造了足够多的大炮,却没有生产出足够多的黄油。

受此影响,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得不在一九**年开始实施食品管制法,并且逐步取缔了市场买卖,由政府为民众分配食物。

要知道,在其他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,只会在战时实施配给制。

当然,国内经济环境恶化导致的民众生活水平降低,成为了推动德意志第二帝国实施全面改革的主要动力。

一九八六年,赫岑道夫当选帝国首相,成为了帝国进行改革的重大标志。

赫岑道夫能够当选首相,也与其竞选口号有关,即他发誓将在任期内结束造成了重大伤亡的巴尔干战争,并且会推动政治改革,扩大联邦国会的权力,缩小社会贫富差距,改善民众生活。

不可否认,赫岑道夫很有才干。

只是,他当选首相的时间太晚了。RQ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游戏竞技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七零空间:娇娇知青撩得糙汉心颤

沈晶冰

上将军

永秀

血战英雄

兵不血刃

贞观游龙

最后一次疯狂

全球崩坏

间歇性诈尸

征途

枪手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