望舒慕羲和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二九三章 第三种可能,新顺1730,望舒慕羲和,新笔趣阁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对齐国公的告诫提点,刘钰也放在了心上,心想这样也好,免得日后麻烦。
“国公说的是,我都记下了。无规矩不成方圆,既是陛下单设职司处置这些西夷,与这帮子西夷交涉的事,自是外交部来管。孔夫子不也说嘛,从心所欲不逾矩。”
齐国公面上露出微笑,当年走的时候,刘钰还有过多的锐气,身上的棱角太多。
那时候年纪还小,自不算什么。刚才这番叫刘钰注意一些规矩的话,本以为刘钰又会如当年一般嘀咕一些诸如“掣肘太多、想要办成事太难”之类的话,却不想并非如此,而是老老实实的答应了。
“我知你一直把西洋人当成大敌,在我想来,陛下也是如此。即便本朝开国如此艰难,可有一点却不得不‘感谢’当年的东虏。西洋事,朝中会留意的。”
一句感谢,听起来像是反话,实际上却也算是一句实话。
甲申年的事,使得自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,都有不少人对外部威胁有一种很强的忧患意识。
有点像是汉朝开国,上来就被匈奴欺负,白登之围文景修养,至于武帝时候,疯狂拓边,通西域、开西南。
大顺也有点这样的意思,区别也自不小。当年后金起兵的时候很不起眼,却差点沉了天下,这也算是李淦能听进去刘钰讲的“祸起东海”的原因:荷兰人看似渺小,谁知将来不会又是另一个后金?
谁敢保证,那些看起来此时没有威胁的小国,将来会不会成明末之事?
以史为鉴,此时总算是鉴出了一些道理。
齐国公自是知道刘钰是想办成一些事的,说这些话也就是宽慰一下刘钰,告诉他朝廷既是设置了外交部,虽然此时权责不明,但有明末的历史为鉴,对西洋人的警惕还是足够高的。
“守常啊,西洋人也是人,有些道理,这里用得上,西洋人那里也用得上。之前无非就是除你之外,再无对西洋人了解极深之辈。那些传教士,各怀心思,非我族类其心必异。”
“我听闻军改之初,陛下就问过你新的军阵兵法之事,你说毕生所学都已勘录成书,毫不藏私。”
“这件事,你做的就极聪明。这与西洋人交流交涉事,你也应该一样聪明才是。陛下需要的是一个胜于他人的人才,而不是一个非他不可的天才。你可懂其中区别?”
想着以后自己家族要和刘钰绑的更深,虽然一些事还未明说,可说起话来,却自然而然地夹上了一些长辈的语气。
胜于他人,非他不可,这两者的区别,刘钰懂。
齐国公也算是把话说的很清楚了,他赶忙道:“国公安心,这其中的区别,我懂得。懂得人越多,会的人越多,陛下用我才会更放心。”
“正好国公不是要主持翻译事?正好也需我将这些西洋诸国的简略历史、文化做些翻译,以作将来翻译的规矩。将西洋诸国的事,写的更为详略一些。”
“我不过中人之姿,无非是近水楼台先得月,比别人早知晓一些西洋事。天朝人杰地灵,纵横捭阖之术更是百家时便有争鸣,只要更多的人知晓西洋诸国的事,如何有利如何有弊,想必外交部不会缺了人才。”
齐国公见他上道,笑道:“正是如此。不谈你,只谈我。我能居此高位,非我才能优异,只是有祖上勋功。那科举出身的三甲、武德宫的魁首,都是千军万马杀将出来的,我等这些靠祖先之功的终究难比。”
“你是聪明人。你能想到的,别人也能想到。他们想不到,不是因为你比他们聪明,只是因为你比他们更早知道西洋事罢了;我自成年便能处置一些事务,也非是我聪颖过人,不过是家中自小接触罢了。”
刘钰嘴上称是,心里却道这虽大有道理,可落在外交部上,那也不尽然。
这倒不是聪明不聪明的缘故,而是思维方式的区别。
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,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不同,知道西洋诸国的历史文化只是个开始,懂得什么叫原始积累什么叫殖民贸易,懂得站在和天朝不同的中国的角度上,这才能做出一些决断。
只是这话也不能说出口,而且他也明白,自己的出身决定了,自己分享的越多,皇帝反而越信任。
很多事自己只要完全分享不藏私,皇帝少了担心反倒会更加重用。
这事也不用齐国公说,当年自己去威海“小站练兵”之前,田贞仪就说过。
练兵可以,但一定要可以复刻,别人照着方法依样画葫芦,一样可以练。否则的话,西域一定,青州军越能打,刘钰就越可能封个侯爵蹲在京城,再也没有办大事的可能了。
当时刘钰就深以为然,想不到父女都是一个调调。
这外交部的事虽不是练兵可比,但皇帝这么搞是铁了心的,既希望和西洋诸国的外交继续下去,又不希望刘钰一手抓成为朝廷唯一一个可以和西洋人打交道的。
外交部的设立,算是大顺绕开了“天下”的范畴,开始尝试着和外部世界打打交道。
不怕官僚化,怕的是连官僚化的机会都没有。反正现在是个比烂的世界,谁也不比谁更效率。再者刘钰也觉得照着以前那样实在不是办法,随着对外交流越来越多,要都是自己抓着,自己真要成“外相兼海军大臣”了。与其等着皇帝心里起芥蒂,不如现在就该放手的放手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