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叛儿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77章 你方登罢我上场,大时代之1983,杨叛儿,新笔趣阁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就像你看到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,他靠的不仅仅是元末天下大乱的机会,更是自己内心强大和不懈的努力。这在现实中,和那句机会不经意到来得时,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有异曲同工之处。
——海子《新京报》
……
这部书籍让许多中国的年轻人甚至一些长者,懂得了原来历史书籍可以写的这么好看,以前的事情,可以这么精彩的还原,让许多人爱上了读历史。
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,二十四史的严谨固然无懈可击,但是在改革开放这个大潮流下,人们的生活节奏已经开始加快,有时候我们连自己的人生都来不及思考,我们没有多少时间和兴趣精力去静心看那古板的历史。
而戈文用风趣的手法,又不失脱离正史的轨迹,以他自己的笔法,不仅写的风趣幽默,让人读来爱不释手;最重要的是明朝历史里面的人物一个个都还原的栩栩如生,你在看书的时候,甚至可以感受出几百年前的那些鲜活的场景。
从朱元璋落魄时的内心感受和与陈友谅大战前的内心波动,到朱棣造反途中的反复迷茫,再后来朱祁镇的北国流放,朱祁钰对于哥哥的猜忌,再到太子朱见深的软弱性格,和那个最让我感动的能在后宫生活五年,却不被万贵妃发现的小太子朱佑樘,还有明朝大臣的耿直和血性……
——北岛《文汇报》
……
就历史这门学科来看,哪怕是正史典籍也会融入作者的情怀。
《史记》把项羽写进本来只有帝王才能入的本纪,描绘项羽更是夸张的说:项王长八尺余,力能扛鼎,才气过人。这其实都传达了司马迁对项羽个人英雄主义的的崇敬,不以成败论英雄,所以说情感方面作者总会有倾向性。
传统正派的封建官吏像司马迁,魏征,欧阳修等等。他们在写史的时候都有很强的责任感,为天下计,秉笔直书,以警鉴后人。话说回来,哪怕是正史,史官在政治重压下一定能畅所欲言的还原历史吗?
《高祖本纪》写高祖未出生之前,刘媪曾经在大泽的岸边休息,梦中与神交合。其实这正是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一种妥协。
关于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的真实性的问题,我们不能认为戈文在书中投入了自身的情感就认为这本书不真实,我想更重要的是——
我们每个听众在这部书中收获了自己想要的东西。
有对道义的理解,有对于谦、左光斗师生、杨链、黄宗羲们的叹惋,对明代知识分子为国家大义舍身赴死那股气节的崇敬,这些都让我们读完心中充满力量。
我想,这就够了。
——宁素心《未名湖报》
……
……
这一篇篇文章就像是一道道缴文一般,一时间竟纷纷在报纸上涌现了出来。
而受到这些文章的鼓励和号召,那些原本摄于史学界前辈权威阴影下的年轻学者、年轻听众们都是精神一震。
这次出现在报纸上,对戈文进行支持的评论者可都是年青一代的精英,像顾城、海子、北岛等人自不用说,像李醒民、金冠涛等人也都是年轻学者里的佼佼者,陈丹青更是年轻一辈有名的画家。
这么多年轻人站了出来,坦言自身的感受,带着认真和倔强的心态不赞同老前辈的观点,这都让大家原本担忧的心情一下子开阔起来。
不唯命是从,对于权威要敢于质疑。
要有独立的思想和清醒的意志。
要敢于说话,要敢于行动。
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站了起来,他们开始集火,他们开始发表自己的感受!
而这样的情况自然是那些史学界的老先生们大感意外的,这样的大逆不道似乎很多年没有看到了。
于是坚持自己观念的老先生们不得不皱着眉头,良药苦口,耐下心思进行反驳和说服再教育。而一些视这些前辈为祖宗和崇拜偶像的年轻人也都是破口大骂,极力支持自己的老师和前辈。
各路神仙你方登罢我上场。
一时间报纸上,电台里,关于《明朝的那些事儿》,关于戈文的争论甚嚣尘上。
有人斥责戈文“是历史学界的鸳鸯蝴蝶派,卖的是才子佳人类似的市民小说”。
有人就反驳道“市民小说怎么了?中国的四大名著放到作者创作的年代还不是市民小说?民国时候梁启超的新文体被正统观念视为野狐禅,现在不也得到了承认?让你写一些知之者乎之类的古文,你敢说你会写吗?”
有人评价说戈文不是历史学者,是半路出家的和尚,学术著作不够严谨。
有人就嘲笑他们是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,人家戈文根本就没打算要解决什么重大问题,人家就是想说一段故事,传递一点光伟正,做点对中国人民有意义的事情,普及一下历史知识顺便挣一点钱而已。
……
舆论被人为的分成了两派,正反两方都在激烈的辩驳。
不变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每天下午三点钟准时播放的《明朝的那些事儿》。
不变的是戈文安静的坐在书房中,皱着眉头研究史书,然后畅快的书写着明朝历史上的那些人和那些事。
……
……
这里要郑重推荐一本书《重生之抠脚大汉变男神》,最近叛儿在追。写的很好,文笔风趣,情节饱满,不小白,也不水,我猜大家一定会喜欢的。(未完待续。)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