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渡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七十六章 众矢之的,残明,半渡,新笔趣阁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现在的满清,已经不是刚刚进关的满清,整个国家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,很多制度都延续了明朝旧例,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没有多少负担,靠抢劫就能维持生计的强盗政权……而且正相反,随着八旗兵变成职业军人,随着几十万绿营兵的组建,随着层叠架构的政权机构不断膨胀,随着清军的战线越拉越长,大半个中国都被卷入战争,满清已经背上了沉重的包袱,对江南粮仓和钱袋子的依赖性,比当初的大明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他命令山西方面停止进攻,直接从前线抽调一部分兵马,交给济尔哈朗,准备支援江南……至于山西方面,仍由阿济格和尼堪负责,不要求他们立刻攻克大同,只要维持现有态势,切断大同和山西其他地方的联系就算完成任务,等到济尔哈朗稳定南方,或者陕西方面能够抽出援兵,再回头进攻大同不迟。
济尔哈朗这个时候已经离开了北京,在徐州集结大军,准备乘船顺大运河南下,但是由于山西等地的援兵尚未赶到,而且大军千里远征,需要的各种粮食物资非常多,筹集运输也需要一定的时间,所以他的主力还得再等半个月才能出发……远水不解近渴,为了及时救援南京,济尔哈朗派出大将穆里玛,率领五千兵马充任先锋,先行乘船赶往南京。
穆里玛,满洲镶黄旗勋贵,鳌拜的亲弟弟,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战绩,就是在康熙二年和图海一起攻破了茅麓山,李来亨兵败*……等到鳌拜垮台之后,他也跟着一起完蛋了,被康熙处死。
多尔衮又连下几道急令,调集江南省附近的清军,不惜一切代价支援南京,一定要把楚军赶回江西,甚至消灭在南京城下。
各地的清军主将接到命令后,不敢怠慢,纷纷派出援兵。
武昌的孔有德派出一万余兵马,乘船前往九江和安庆府,接替屯布儿和刘弘遇的部分防务,让他们腾出手来,专心对付汪克凡的楚军。
谭泰分兵一万五千,由大将朱马喇率领,掉头返回江南省。
漕运总督王文奎也离得不远,他派出六千“漕标”和绿营兵,从江苏淮安南下,救援南京。
大运河的漕运对满清非常重要,所以专门设置了一个漕运总督衙门,主管漕运相关事务,和地方总督平级,一样是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……顺治初年的漕运总督还兼管淮安府、扬州府、徐州、滁州等州府的地方事务,所以南直隶北部地区归漕运总督王文奎管辖,并不是马国柱的地盘。
(在具体的地方军政管理上,漕运总督和江南总督之间,也有一些地方会产生权力重叠,这里面的情况很复杂,还不停的变来变去,大致了解就行了,不需要深究。)
漕运总督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漕运安全,李来亨到了鲁豫皖交界的曹州一带后,榆园军声势复振,对山东境内的大运河威胁很大,江苏北部的绿营兵都被王文奎派到曹州,他拼凑这六千人马非常吃力,心里还有一些抵触,只是因为多尔衮下的是死命令,他不敢违抗罢了。
曹州方面,李来亨和榆园军在十多天前联手突袭,重创满清沂州总兵佟养量所部,打破了清军的包围圈,然后就离开广阔的榆树林。向东攻占单县,一路杀进徐州境内,然后突然拐头向南,在砀山县附近的朱旺口渡过黄河,重新进入河南,正在商丘一带和班布尔善大兜圈子……
李来亨的捻军既然走了,包围曹州的清军也随之撤围,榆园军又变得非常活跃。让王文奎头疼的是,榆园军好像改变了战略,不再死守着榆树林,而是试图向外发展,不断四面试探出击,尤其对山东中部的沂蒙山一带最感兴趣,因为离大运河太近,他们对漕运造成了极大的威胁。
如果只考虑漕运的安全,当然要先行剿灭榆园军,但是多尔衮的命令非常严厉,他只好把手中的机动兵力都派往南京,只在大运河两岸留下了必要的守军,却无法对榆园军发起进攻。
仗打到这个地步,在南京城下展开一场决战看来已经不可避免,这一仗事关全局,牵一发而动全身,不但关系到江南地区的得失,还会影响到福建、江西、湖广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……
在宁镇山区的楚军主力,俨然成了各路清军的众矢之的,他们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,或乘船,或骑马,或步行,在地图上形成了大小两个包围圈,里面一个圈子是江南省的清军,外面一个圈子是其他各路援兵,再加上济尔哈朗的主力也在向徐州集结,气势汹汹,准备把楚军一举消灭在宁镇山区!
<b></b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